【组成】麻黄去节,三两(9g)芍药三两(9g)细辛三两(6g)干姜三两(6g)甘草炙,三两(6g)桂枝去皮,三两(9g)五味子半升(6g)半夏洗,半升(9g)
【用法】水煎温服。
【功用】解表散寒,温肺化饮。
【主治】外寒里饮证。恶寒发热,头身疼痛,无汗,喘咳,痰涎清稀而量多,胸痞,或干呕,或痰饮喘咳,不得平卧,或身体疼重,头面四肢浮肿,舌苔白滑,脉浮。
【方解】本方主治外感风寒,水饮内停之证。风寒束表,腠理闭塞,故见恶寒发热、无汗;宿有水饮,复感外邪,表寒引动内饮,水寒射肺,故咳喘痰多清稀,甚则气喘不能平卧;水饮溢于肌肤,则身体疼重,或头面四肢浮肿;舌苔白滑、脉浮为外寒内饮之佐证。治疗外寒内饮之证,唯解表与化饮两顾,方为合拍。
方中麻黄、桂枝相须为君,发汗散寒以解表邪,宣发肺气以平咳喘,化气行水以化内饮。干姜、细辛为臣,温肺化饮,助君解表祛邪。然素有痰饮之人,一般脾肺本虚,若纯用辛温发散,恐耗伤肺气,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,芍药和营养血,二药与辛散之品相配,既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,又可制约诸药辛散温燥太过之弊;再佐半夏燥湿化痰,和胃降逆,与姜、辛相配,是温肺化饮的常用组合。炙甘草兼为佐使之药,既可益气和中,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品。
配伍特点:解表散寒与温化水饮并行,内外合治,相互促进;辛散温燥与酸收润敛相合,散不伤正,敛不留邪。
【运用】
1. 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,水饮内停喘咳的常用方。临床以恶寒发热,无汗,喘咳,痰多而稀,舌苔白滑,脉浮为辨证要点。
2. 加减变化 若外寒证轻者,可去桂枝,麻黄改用炙麻黄;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,加生石膏、黄芩以清郁热;有水肿者,加茯苓、猪苓以利水消肿。
3. 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、支气管哮喘、肺炎、百日咳、肺气肿、肺心病等属于外寒里饮证者。
4. 使用注意 因本方辛散温化之力较强,确属水寒相搏于肺者,方宜使用。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,禁忌使用。
【实验研究】实验表明,对离体豚鼠气管平滑肌,全方及其大部分组成药物,都可不同程度地拮抗组胺、乙酰胆碱和氯化钡等引起的气管收缩,显示程度不等的气管平滑肌松弛作用。煎剂与醇提取液的作用性质相同,但作用程度不同,全方醇提取液对气管的松弛作用较全方煎剂强,对三种致痉剂引起的气管痉挛性收缩,均有抑制作用,而全方煎剂不能拮抗氯化钡的致痉作用。全方醇提取液的抗组胺作用及抗乙酰胆碱作用,均较盐酸麻黄碱为强,且麻黄碱也不拮抗氯化钡痉挛。由于组织胺所致气管平滑肌收缩与过敏所致者相同,乙酰胆碱所致者则系拟胆碱效果,氯化钡则系直接作用于平滑肌,故提示本方对多种原因所致哮喘均有效。初步认为本方解痉作用机制与组胺和胆碱能受体无关,其平喘作用主要是直接松弛气管平滑肌所致。[王筠默,顾月芳,张海桂. 小青龙汤平喘作用的研究 [J]. 中成药研究,1982,(3):22.]
【方歌】小青龙汤麻桂草,干姜辛味半芍药,解表散寒化水饮,表寒内饮康复早。